京西古道之行不在原计划之内,今天只想去戒台寺浏览。当我们7点05分到达苹果园地铁948公交车车站,谁知948路公交车七点钟的头班车刚刚开走。第二趟948公交车要等两个小时后的九点钟才发车。这么热的天气在车站等两个小时是不可能的。我们只好临时决定改坐931路公交车,到苛萝坨下车,走庞谭古道去戒台寺。
从戒台寺出来我们走到这个路口,从路口往左就是948公交车站,我们往右拐走不远,一段围墙处有豁口离开马路,走一条很小而且崎岖的小道。
路边杏树上结满了山杏,这种杏直接吃口感不是很好,很多人采摘它就是为了剥杏仁。
离开公路大约200米的距离我们看到了芦潭古道起点(终点)著名的金刚雀牌坊。这是一座一座明代彩绘仿木结构石牌坊,位于戒台寺东约500米处,横跨古香道,因此既可看作是戒台寺的过街牌坊,也可看作是山门牌坊。
牌坊采用汉白玉石料雕刻的仿木结构建筑,两柱单间一层楼,无殿顶,其彩绘可与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绘相媲美。其背面匾额为“袛园真境”,落款有两行小字“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次乙亥季春吉日立”说明它创建于明万历27年(1599年)。正面匾额为“永镇皇图”,落款小字“大清光绪壬辰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长白文重修”,说明在光绪18年(1892年)进行过重修。
京西古道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条道。而是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功能来说京西古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古时运煤所走的古道,另一类是满足宗教信仰,无数香客去戒台寺,潭柘寺,妙峰山进香所走的古道。
从卢沟桥起经长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台寺,这一段古道称为“芦潭古道”。
芦潭古道是古时从卢沟桥到潭柘寺的主要道路,它东起卢沟桥,经长辛店、东王佐、沙窝、大灰厂、石佛村至戒台寺;再翻越罗锅岭(西峰岭)、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最终达潭柘寺。在这条已被108国道覆盖的山路中,尚还较好地保存着从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间长约两公里的古道。这段古道平缓,易于行走。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
上边两张图就是现在走过的芦潭古道,左图为2012年拍摄的照片,当时芦潭古道从石佛村穿过,古道干净整洁。2014年石佛村还是拆迁,估计是想把这一段京西古道作为旅游点来建设,谁知好几年过去了,古道还是原来的古道,可石佛村却消失了,再也找不到古时遗留下来的古村落了。留下的却是大量的建筑垃圾和脏乱差的环境。
古道旁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阿佛”两个大字,这两个字写的十分粗糙,看字体不想是古时留下来的,
左图是三年前我拍摄的照片,当年这个石佛摩崖石刻还没有得到修缮。
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驻足之处是路边山崖上的摩崖造像。到达石佛村,明显的标志就是在在石崖上雕刻了许多佛像。
摩崖石刻前的这座石桥原来是没有的,据说村民们在清理河道时被挖出来一座古石桥,距石崖仅3米远。“高两米的桥洞现在已清晰可见。”村里66岁的董勤老人介绍说,他小时候曾看到古桥上还有一座亭子,人们都叫它过桥亭,是为来摩崖石刻的烧香人而建,桥的两边各立有3尊1.5米高的石佛像和若干小的汉白玉佛像。当时山上到处是泉眼,清澈的山泉一年四季在桥下流淌,景色很美。(新闻摘编)
左图是我第一次来到石佛摩崖石刻时拍摄的,我感觉那时的摩崖石刻更具有一点古韵,如今这样的简易的修复似乎有着画蛇添足的效果。佛像上还盖了一小块屋檐,没有头的站立石佛像补上了一个雕工不是很好的佛头。
在石佛村北的山崖上可以看到在50多米高的石崖上满是雕凿的佛像,共雕有佛龛18处,22尊造像,造型各异、神态安详、比例匀称、雕刻技法精湛且独具特色,从崖下直到山崖顶端。据《门头沟文物志》记载,该处的文字是明世宗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距今已有480年历史,这些雕刻在岩石上的佛像惟妙惟肖,述说着早已远去的历史。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此处为永庆庵旧址。据村里的老人讲,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早已载入许多信仰佛教的国家的书籍,石佛村摩崖造像群早已名传海外。
可以想见,当年风尘仆仆赶往戒台寺烧香的善男信女们走到这里,已经是未到寺庙先拜佛了。
从石佛村继续往前走途径石佛村龙王庙遗址,大灰厂娘娘庙等古迹,但离开石佛村我们没有继续向前走 ,其一是天气已经很热了,其二是大灰厂一带全是开山石的场地,环境及其空气都很脏。原路返回走到戒台寺牌楼处,蔚蓝色的蓝天中飘动着白云朵朵,虽然阳光强烈,但山风徐来也带来一丝丝的凉意。
走到这里打开手机看一下时间,距离下一趟948公交车到来还有一个多小时。等不等呢,顺着古道往苛萝坨村走最多半个小时,而且是一路下坡,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走”。
顺着公路走几百米我们又回到庞谭古道,古道绿树掩映遮挡了部分阳光,山风徐徐带来一丝丝凉意,我们哼着小曲聊着天前行,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931公交车苛萝坨站。等车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我们坐上了开着冷气的931公交车,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