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公和尚舍利塔位于万佛堂孔水洞南平地上,建于元代,通高约18米。这座八角形七级密檐式砖塔,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上方用砖雕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塔身为八角形,四个正面有拱券门,四个侧面有假窗,假窗上部为挂云。塔身上部为七层密檐。塔刹已毁。从这座塔的背面观察,此塔从塔基处向西倾斜,并且倾斜的幅度还比较明显。
须弥座上没有装饰性雕刻,须弥座与塔身之间是砖砌四层仰莲瓣,之上是塔身。塔身共八面,每面间隔着雕有券门和假窗,门窗旁无菩萨、力士等雕像。
第一层塔身向东的一扇门的门楣上雕有两尊飞天像,上方刻有“龄公和尚舍利”六个大字。
塔刹已失,塔顶变成光秃秃的,不知道何人何时拆除。
砖造楼阁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在塔内也用砖造出楼梯可以登上各层,也有的砖塔、塔内用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上下。
这种砖塔在外形上逐渐起了变化,就是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而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
龄公和尚舍利塔的莲花宝座相似于其他一类的砖塔。
从现在的塔身上的砖雕风化程度来看,古塔的历史很久很悠久了,这样的古塔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继续很好的保护起来。
根据《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记载,金元时期,一位名为龙溪老人的僧人在此重建寺院,死后舍利由弟子在此建塔埋葬。此龙溪老人是否就是“龄公和尚”,尚未发现文献记载。
北京房山区龄公和尚舍利塔是斜的,汪建民所著《北京的古塔》一书中,称它为“北京唯一一座斜塔”。
密檐式塔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而且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密檐式塔由于多是实心的,所以,一般都将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 房山区现存的密檐式塔还有塔照村的辽代照塔、高庄村北的辽代玉皇塔、谷积山的辽代鞭塔、长乐寺村的明代姚广孝墓塔、万佛堂的元代龄公和尚舍利塔、天开村北的元代应公长老寿塔等。
----文字改编于网络
【引用时请不要删掉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