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马房寺村东北角,矗立着一座八角九层密檐砖塔,这就是十方诸佛宝塔。塔坐北朝南,塔高25.18米,塔座高3.2米,塔周长约24.9米,拱券形门洞,洞高1.78米,门洞外的正上方刻有楷书“十方诸佛宝塔”石匾,塔心呈圆锥形。塔前原有一座延寿寺。该塔、寺都由明代翠峰禅师修造。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修建十方诸佛宝塔的目的是为了安放众僧的灵骨。
十方诸佛宝塔建成十多年后,由于骤雨损伤,尚衣监太监薛铭等 人在暇日祭奠先师公等时,产生了重修宝塔的想法,在延寿寺第二代主持圆月等人的请求下,薛铭和内外信官出资置灰添石,砖填砌实,重修此塔。该工程于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季秋(九月)完成。民国年间,该塔曾被重修。
1959年,十方诸佛宝塔的塔门有些砖被拆去,其它尚好;塔后有四个和尚塔,塔座为砖制,有雕花,其中一个塔前有螭首龟蚨碑。四个小和尚塔在今已不存,据当地老百姓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丢失。 1989年3月,朝阳区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再次重修。1990年2月23日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原塔前有一座寺庙,称作延寿寺。嘉靖十七年,翠峰禅师在吉祥寺东买香火地七余顷建延寿寺,修造了演教堂、参禅室、养老斋、普通塔,古刹初具规模。
明隆庆年间,慈圣皇太后(听说延寿寺年久圮坏,发心施舍银一千五百两,宫眷人等陆续施银一千两,命近侍官王喜主持重修。
寺院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焚毁,破坏殆尽。
塔刹为砖砌宝珠
塔门正上方刻有楷书“十方诸佛宝塔”石匾
腰檐为平砖叠涩。顶层有龛
《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中载:记载塔心呈圆锥形直通第八级。塔内安请佛罗汉像,塔内下有穴圹以盛众亡僧的灵骨、爪发齿牙等。十方诸佛宝塔第一层较宽,几乎和第一层的腰檐同宽,高度也是最高的,是其他各层的4-5倍。
宝塔南侧左右各立一块汉白玉功德碑。右侧的一块第一人竟然是大太监冯保。中间是北京市文物保护碑。
宝塔南侧有很多石制建筑构件和残碑。是延寿寺的遗迹。
一、翠峰禅师生平
今天在十方诸佛宝塔北偏西处,立有一块石碑,碑额篆书:“明故翠峰禅师碑文”,碑高约180厘米,座高60厘米,青石质。该碑对研究翠峰禅师生平有重要价值。
与翠峰禅师生平有关的较详细的资料,还见于《高僧传合集·明翠峰山公传》。又《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载:德山,(明)比丘。号翠峰,陕西宁夏人。三十出家,谒宝月潭得悟,入伏牛山结茅,清侣奔赴,法席大张。后至京师,住吉祥寺,名益盛。或毁之,即尔返山。师年七十时,遂辞众还京,仍于吉祥东买香火地七余顷建寺,以延寿名额。众随之往。说法三十年,度人不计,以万历中寂于京师延寿寺,寿八十一。”
【引用时请不要删掉链接】
评论